民視|新聞大解讀

遙想台北城的老故事,大橋頭音樂與文化再現|2018年4月6日

首侖創意有限公司(稻舍)團隊,從2014年11⽉11⽇進駐迪化街空間後,至今所做的街區活化成果,以及期許未來在街區以及老屋經營上扮演什麼樣的⾓⾊。

2014年-「積極引⼊⼈潮,帶動北街商圈發展」 由於迪化店所在位置為迪化街北段(北街),離⼀般人想像中的迪化街南段(南街),例如:台北霞海城隍廟,永樂市場有⼀段距離,我們以「積極引⼊⼈潮,帶動北街商圈發展」為階段目標,透過一系列的展覽、講座、導覽、活動及課程,讓原本人潮稀少的北街逐漸為人所知,進而帶動了周邊商圈的發展。

2017年-「串連在地店家,建⽴街區協會組織」 2017年我們在持續深耕地方的同時,注意到日漸活絡的北街,在短期間內湧入大量新創店家,為了避開眾多店家可能帶來的文化衝擊,我們將視野由單一據點延伸成串聯新舊店家共同認識在地文化,並透過活動彼此交流。例如以導覽⽅式,帶領遊客⾛⼊新舊店家;以市集⽅式,邀請店家⼀起來擺攤;以辦桌⽅式認識交流。從上述軟性活動⼒量,有效引領新舊店家彼此間串連合作,同時為下⼀階段「行人友善環境」來凝聚店家共識做準備。

此外,在地協會組織《⼤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》也在2017年成⽴,稻舍負責⼈葉守倫,亦是協會發起⼈之⼀,也連續擔任兩屆協會理事,除了團隊⾃⾝舉辦的活動外,這三年間也積極運⽤協會⼒量,加強迪化街南北合作,共同實現社區共好的目標。

2019年-「點亮騎樓燈光,加強行人友善環境」 迪化街從日治時期開始,就有規劃完整的亭仔腳動線,目的是讓行人不必淋雨曬太陽,且可以很方便的在各家「店口」前採買物品,但近年來迪化街攤販、各家店舖自行佔用的情況日益嚴重,店家遮雨棚、壓克力招牌等破壞古蹟外觀的行為一直在張牙舞爪,我們不希望迪化街步上其他台灣老街的後塵。

我們先從軟性議題開始,邀請在地居民及店家一起討論騎樓夜間照明,希望提供夜歸行人一個安全的指引,成功讓十家以上大稻埕店家響應,緊接著舉辦夜間提燈導覽活動,希望活絡大稻埕夜間經濟,以此為開端,逐漸凝聚在地共識,建立行人友善環境

2020年-「在地永續發展,推動街區文化協定」 臺灣⽼街⼀直有一種循環,當地方因特色店家聚集了大量的觀光客,隨後而來的房租調漲,讓在地或特色店家逐漸消失。隨後進駐的店家以「利益最大化」為核心考量,引進大量同質性或缺乏特色的產品,地方性格消失,民眾也隨之離去。

我們相信,一個老街保有魅力的⾸要關鍵,在於能傳遞不同的價值與文化,或許透過街景,或許透過體驗。而要維持此一目標,便需要街區上的店家有共同的文化認同與永續經營的觀念。未來,我們希望擴大之前的成功經驗,邀請在地店家針對行人友善環境、在地文化連結性等議題,社區良好的溝通才能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。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